7月4日,新华社发布《新时代中国调研行·长江篇|洪湖再现“浪打浪”》聚焦湖北洪湖生态保护工作。全文如下:
(相关资料图)
新时代中国调研行·长江篇|洪湖再现“浪打浪”
清晨,站在洪湖岸边,但见水鸟翻飞、波浪涌动,远处,波涛浩渺的湖面上,一轮红日冉冉升起……
这样的自然风光在近50年来非常少见。曾几何时,由于大面积围网养殖,渔业过度发展,约53.8万亩的洪湖水域面积有70%以上被围网吞噬,水生态环境遭受重创,因“浪打浪”而广为人知的洪湖变成了“网连网”“竿连竿”。
经过生态修复后的洪湖一角。新华社记者肖艺九 摄
改革势在必行。党中央提出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以来,湖北深入践行“共抓大保护、不搞大开发”的发展理念,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,将洪湖生态保护提到新高度。
全面拆除围网、安置上岸渔民、启动生态修复……2016年始,湖北实施一系列举措,最大限度保护和修复洪湖自然生态环境。如今,洪湖“劫后重生”,健康状况得到明显改善,各项生态指标趋好,昔日围网处成了广袤的湖水,不少上岸渔民转行成为湿地环保卫士。
记者近日乘船行驶在广阔的洪湖水面,迎面清风阵阵,湖水浪叠层涌,伴随着民歌《洪湖水浪打浪》的悠扬旋律,不由回想起电影《洪湖赤卫队》中接天莲叶、映日荷花的经典画面。不少游客感叹:“眼前的这般景象,不正是歌词所描绘的‘洪湖水呀浪呀嘛浪打浪啊’的自然美吗?”
生态修复工作仍在持续进行。远眺岸边,十余台挖掘机正在施工作业,修复岸坡,按期推进洪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项目。“洪湖流域是个复杂的生态系统,目前正同步实施岸线生态修复、湖滨缓冲带建设、生态移民及修复等工程,将进一步推动洪湖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。”洪湖市“山水工程”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传俊说。
以绿色发展为引领,当地的农业生产正在转型升级。
与传统鱼蟹养殖模式不同,在与洪湖一水之隔的螺山镇,一道道沟渠将万亩池塘串联起来,鸢尾、美人蕉等可净化水质的挺水植物连绵生长,形成一个水体连通的生态养殖系统。
“这是经过改造升级的生态养殖池塘。”洪湖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显军介绍,池塘以前清淤不足,底泥变厚,鱼蟹生存空间被压缩,水质变差,曾对洪湖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。近年来,养殖池塘经过标准化改造后,有效增强了养殖尾水的收集和处理能力,减少了环境污染,还提升了农户鱼蟹养殖产量。
洪湖市螺山镇生态养殖池塘。新华社记者肖艺九 摄
被誉为“湖北之肾”的洪湖,是我国第七大淡水湖,是云梦泽在历史演变中不断解体、消退所形成的独立湖泊之一。作为国际重要湿地,洪湖如今发挥着涵养水源、调节气候、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生态功能。
湖北洪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最新数据显示,目前,洪湖再现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青头潜鸭50余只,占全球数量的5%,国家二级保护鸟类花脸鸭4000余只、小天鹅1300余只,国家重点保护植物野莲恢复面积达4万余亩。
洪湖生态逐日向好,大批游客慕名而来。
入夏,洪湖十里荷花带、万亩莲藕区等景点成为人们避暑休憩、拍照打卡的好去处。漫步洪湖一隅,近观荷花含羞初放,远眺湖水壮阔无垠,一派自然风光令人心情舒畅。
与游客闲聊,轻松惬意间,他们无不表达着对洪湖再现“浪打浪”的欣喜之情,期待未来的洪湖水更清、景更美。
(来源:新华社)
【编辑:王戎飞】
下一篇:最后一页
广告
X 关闭
广告
X 关闭